新闻动态
隐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楼市新周期,来了

这是非同寻常的一年,所以,高层对于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,也有着一些非同寻常的描述。

但回到小伙伴们最关心的房地产,定调却显得简短而日常:

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,,因城施策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”

会不会觉得毫无新意,老调重弹?

不,地产行业不是孤岛,如果能够放在更广阔的的时间和空间中,我们就能看出,隐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,楼市新周期。

说楼市,当然不能脱离当前的大环境。疫情开局撞上经济换挡大年,hard模式下,今年政府的态度,还是挺务实的——

为了达到“保民生保就业”的终极目标,水是一定要放的,但水是一定不能流入房地产的。

比如说,在经济增速方面,创新性的,没有设置增长目标。

之前,每年都会定经济增长目标,副作用是,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 GDP目标无法达标的时候,很难避免“剑走偏锋”的冲动。

今年一季度,各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情况,可是不太妙的。

在财政收入大幅下滑的情况下,要想数据好看,地方政府可以采用的,最立竿见影又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——拿起夜壶,直接刺激房地产,然后,卖地。

现在,这种冲动可以缓缓了。

比如说,在货币政策方面,虽然对于M2增速的容忍度明显高于去年,但提出了“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”和“明显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”。

而在财政政策方面,强调“更加积极有为”,扩大赤字。从抗疫特别国债,到地方政府专项债,到“各级政府必须过紧日子”,再到“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,资金直达市县基层、直接惠企利民”。

字字句句,都是强调:

会降准降息,会开闸放水,但是,必须把水定向引导到实体经济去,千万不能被“截胡”。

这是,就是高层给这一年的经济生活定的调。

有大V认为,这说明房地产“被淡化”,淡化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就是利好,就是房价上涨指日可待。

明明最最重要的“房住不炒”和“因城施策”都还在的好吗!

首先,在不用追求GDP目标的情况下,地方对“房住不炒”的落实,很可能会比往年更好一些。

其次,接下来降准降息是一定的,但是房地产领域的降息力度会小得多。

因为资金被引导入实体经济,也因为扩大内需的战略下,需要留更多资金去消费领域,未来房地产的需求端不太可能有明显的放松。

所以,基本上可以判断,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依然会比较严苛。对于购房者而言,刚需被鼓励入场交易,但如果发现有炒作现象,就会立刻叫停。

别的不说,最近几个月来,深圳炒作被叫停,十几个城市接连闯关楼市松绑政策,然后纷纷“一日游”,这还不够说明楼市的大趋势吗?

今年,房价真的很难出现被哄抬得大幅上涨的情况。说实话,如果再有城市放松楼市调控,更大的可能,是防跌。

然后,还有四个关键词,决定了楼市新周期的走向。

第一,土地改革。

今年对土地改革的提法是:

“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……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。”

正如之前在《这两份文件,足以决定楼市的未来十年》里所说,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未来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主线,在建设用地,尤其是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领域,未来会有更多的省级政府获得更大的自主权。

最终导致的后果,是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,也就是说,越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,越能获得更多的土地供应。

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,供小于求的城市,比如北上广深,有望通过加大供应来平抑房价。

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会增加了。

第二,新型城镇化。

今年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表述,是这样的:

“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,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,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。”

“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。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,培育产业、增加就业,完善便民设施,让城市更宜业宜居。”

比较利好的区域有两个:

城市化进程比较慢的,拥有足够多农村居民的县城,以及中心城市和城市群。

对于“中心城市和城市群”的判定,报告说得挺明确的:

“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。

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。

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。

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。”

个人觉得,还是第一句话里的城市更值得买。但是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连这几句话都没进,那还是真的算了。

第三,旧改。

棚改从政府工作报告里完全退出,取而代之的,是第一次具体提及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的数量——3.9万个。

这个数字和之前国常会上透露出来的,是一样的。

此外,改造内容也被具象化了:

“支持加装电梯,发展用餐、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。”

加装电梯、增设停车位,才是真正提升“老破小”核心价值的需求。

在寸土寸金的老旧小区里弄停车场是太难了,但对于“加装电梯”的支持是确实明确了的。市中心的老破小或许真能期待一下逆袭——不说多,装了电梯,单价大概能涨个20%吧。

 

Time:2020-05-25
RETURN